本书是茅盾1896~1981年整个一生的完整呈现,由茅盾自撰的《我走过的道路》以及韦韬等著的《父亲茅盾的晚年生活》合成,并根据新史料和韦韬记述进行了全面修订,是迄今为止唯一最完整、权威的茅盾传记
本丛书帮助青少年读者更准确地理解现代文学经典名著,编选者对原著中生僻的字和词做了必要的注释,并在每篇小说后附有简短的解读评点。
《林家铺子》是现代著名作家茅盾的作品集。收录的有《林家铺子》、《春蚕》等中、短篇小说,《严霜下的梦》、《白杨礼赞》等散文,《父亲的抱负》、《我的小学》等回忆录,《文学与人生》、《自由创作与尊重个性
本书是作者于1946年12月至翌年初访苏后所作,系统地介绍了苏联共和国的概况,涉及经济、工矿、农业、交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茅盾的笔下,苏联就是“温暖自由的天地”,令人向往。
本书收录44篇文章,包括:《我的学化学的朋友》、《乡村杂景》、《上海大年夜》、《灰色人生》、《“蚂蚁爬石像”》、《批评家的神通》、《我们有什么遗产?》、《“媒婆”与“处女”》等。茅盾社会阅历丰富
茅盾是现代文学巨匠,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重要先驱者之一。 茅盾首先是创作大家,尤以小说见长,全方位、多角度地表现了复杂纷繁的社会生活。又是一位散文大家,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同时也是一位具有重要
茅盾的儿子韦韬和陈小曼在《我的父亲茅盾》中,讲述了他在父亲生前与父亲多次深谈中,茅盾所谈到的关于政治、关于文化、关于历史、关于人物等等的话题。从中可以使我们更加透彻地了解茅盾的内心世界,了解他
本书是一部文学评论集,收入了茅盾、穆木天、许杰、胡风与苏雪林主要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十篇文学评论,讨论了徐志摩、周作人、林语堂等九位当时享誉文坛的作家,以此来总结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成果,并由此形成
本书共分为五章,分别为今昔对比的反差、思想改造的轨迹、置身与政治风浪中、难以为继的写作、留声机的喧嚣与嘶哑。全书在一个更广阔的大历史情境中,选择茅盾作为20世纪中国的公众人物作为切入点,并以现代意识
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中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关注底层人物的生活和命运,体悟他们的悲欢离合。
本书收录了中国茅盾研究会学者撰写的论文多篇,内容涉及茅盾创作综论、小说研究、文艺思想研究、生平与思想研究、编辑与出版研究等领域,充分展现了新世纪茅盾研究的学术成就,也反映出茅盾研究在广度、深度
本书为“思想的边界”丛书其中之一种。在书信中我们可以读到真实的历史。《“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解读》通过茅盾与巴金、钱钟书等的书信交往,向读者呈现中国当代文学史不同时期色彩缤纷的文学景象,通过对
由中国茅盾研究会、上海市作家协会、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茅盾抵沪百周年纪念暨第十届全国茅盾研究会年会”于2016年在华东师大举行,此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00余篇,本书辑录出版,旨在促进茅盾研究进茅盾
本书是《大师的青少年时代》丛书之一种,由中国人民大学美学研究所副所长、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室教授、《中国文化报》副总编阎焕东教授执笔。本书以茅盾的早年成长经历为主要内容,通过
本书内容是《世界文学名著讲话》收录的七篇文章,最初陆续发表于1934年9月至次年11月《中学生》杂志第四十七期至五十九期,1936年6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这是一部生动的世界文学故事和必读推荐书目。
文学语言本身转向文学语言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从读者阅读与接受、书刊出版及机制等层面,分析文学语言与都市文化的相互构成。最后,沿着《蚀》《虹》《子夜》的创作历程,思考茅盾等中国现代作家的语言实践对中国都市文化
本书是茅盾文学奖获奖者精选小说丛书。《一个老兵的黄昏情绪》是茅盾文学奖获奖者小说丛书。《一个老兵的黄昏情绪》是国内第一次将多位茅盾文学奖获奖者的散文以丛书的形式集中呈现,反映了他们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
北京师范大学莫言国际写作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联袂推荐:值得青少年阅读的中国当代文学大家经典。《红狐》是阿来的中短篇小说集,阿来是最年轻的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他的小说将西藏的历史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