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最初由斯图加特的一家不知名的小出版社于1947年在德国出版发行。不久之后,这家出版社便停止了商业运作。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到了1964年,有一家报社,刊登了一系列名为“被遗忘的书籍”的文章,这才引起人们的注意。1966年出版了纸皮书,还有了几种语言版本。该书的英语版本在1970年出版。这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日记;作者没有按时间次序写事件;而是包括了作者的思想、反省、故事、回忆。记录开始于1936年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死亡,终止于莱克死前一个月。莱克像斯宾格勒那样持有文化悲观主义,认为魏玛共和国毫无希望,因为太唯物、太僵化,破坏了德国良好的道德标准,腐蚀了社会结构和权威,对来自美国的低俗流行文化不加以拒绝。本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二战前和二战中的德国的政治社会情况。
霍桑是美国19世纪最具影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之一。本书荟萃了他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15篇,其中既有对罪恶深刻、沉重的揭示,也有对平淡、真是生活的感悟,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描绘反映出来。
贫困,毅然选择做一个斗牛士,并成为著名的斗牛士,赢得金钱、名誉、美女。但最后在斗牛场上被斗牛挑死、血染黄沙。作者通过加拉尔陀波澜起伏的一生,反映了西班牙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斗牛士生活现实。
本书描写的是18世纪拿破仑战争的历史时期,城乡普通人的爱情故事。故事围绕着捕鲸水手、店铺商人和农人家庭交错展开;上海生活、城市生活、乡村生活交织在一起,再加上强募队抓壮丁和拿破仑战争的历史背景,便
本书作者为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贝弗利·法默。本书取材于作者在希腊的一个村庄与其丈夫的家人共同生活了几年的经历。全书分为8章,按星期一至星期日的顺序第次展开,主要反映了澳大利亚小镇中人们的生活,以及对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作者描写了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
一对出身平常人家的大学毕业生惺惺相惜,在疲于奔命的求职路上想帮相助,虽然生活困窘,但决心让爱陪伴他们的一生。他们经历了偶然的幸运,也目睹了堕落,经受了背叛。生活向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句“我爱你
本“小说选”精选了都德19篇作品,我们不指望从这些作品中领略某一时代上层的风云变幻,我们期待的是,生活中那一点点小小的苦涩,小小的甜蜜,小小的凄情,小小的生命价值,因为这才是生命的真谛,才是生活的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为了生活,他当过学徒,干过洗碗工,还做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
鲁捷生妻子去世,工作繁忙,四岁儿子需人照顾,请来美国姑娘别基小姐做小阿姨。专注事业的鲁捷生与看重个人生活的别基小姐,在相处过程中矛盾频生,又在磨合中相互改造。鲁捷生认识了家庭生活的重要意义,别基小姐
马丁·弗雷德,出生于1900年的瑞典老工人,也是20世纪瑞典工人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不仅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了这一运动的发展,而且还把这段历史以文字的方式保存在一个文件夹里,因此成为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人。小说开始时,弗雷德正要去参加一个瑞典工人代表团到欧洲的巡回访问,他一边准备行李,一边接受某家报纸记者的采访,小说便伴随着弗雷德老人絮絮叨叨绵绵不绝的叙述逐渐展开,一个关于“忠诚”的故事,一个关于“历史”的故事,“一部社会史诗,浓缩在一个单独的、用尖锐笔触刻画的人物身上”向读者娓娓道来。
主人公修子青春美貌,精明能干,但她在感性生活中却宁愿做一个“曼特莱斯”式的情人,不肯嫁人为妻,过一种依附于男人的生活。与修子保持多年情人关系的远野是一位事业有成、家有妻女的中年男子。婚外情所带来的
本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描述了1871年到1884年主人公阿廖沙,以及普通俄国人的困苦生活和日常苦闷,反映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成长引起的小资产阶级手工业的瓦解过程。这是作者少年时代的
本书讲述了鹿王的一生。以马鹿为中心描写了很多性格鲜明的小动物:啰嗦而善良的兔子宾妮,大惊小怪而又忠心耿耿的黑松鸡,天真的小大马哈鱼,骄傲的老雉鸡……,全方位展现了森林里的生活。红鹿就在与这些动物的
本书是美国著名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散文代表作之一。梭罗是简单生活的身体力行者。他常年在自然中生活,漫游山河湖泊,体味自然的灵动,并以此为生命的重任。本书主要记述了梭罗和兄长约翰一同乘自造的小船历时
本书讲述了安妮凭着自己的热情、乐观和无尽的想象力,从一个历尽辛苦的孤儿逐级赢得领养者、朋友们的喜爱,赢得爱情并为自己开创理想生活的故事。
本书精选了加拿大著名作家里柯克幽默短篇小说36篇,其中包括《错失的机会》、《有钱人幸福吗?》、《越洋的朋友》、《消失的后院》、《卧车里的男人》、《我以为的幽默》和《巴黎的简单生活》等公认的短篇小说
一个英国人在上海的往事1919年,刚从“一战”退伍回家RobertMauriceTinkler(1898~1939)的生活前景灰暗,战争的阴影挥之不去而想在战后找到工作并不容易。所以当他从当地报纸
本书描写了美国伟大的作家亨利米勒和他的夫人琼在巴黎一年的生活,以及作者与他们的交往,以及各种感情纠葛。作者通过这部小说,把日记体小说推到了一个高潮。